第十四章 波动光学
第一节 光的偏振
一、光的偏振现象 - 横波性
- 偏振(polarization):
振动方向对于传播方向的非对称分布。
对称分布,指无论偏振片怎样放置,波都能通过;
而非对称则是偏振片沿一个角度放置,会使得光完全不能通过。
故只有横波才有偏振现象,是区别于纵波的重要性质。
- 光$\rightarrow$电磁波$\rightarrow$横波
概念 - 光矢量:
引起视觉和化学效应的是电磁场的电场强度矢量$E(t)$,
故将该矢量成为光矢量(light vector)。
注意:光的电矢量只与传播方向垂直,
所以光矢量可以在与传播方向垂直平面的任意方向。
- 偏振态(polarization state):
光矢量$E$在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平面内,可以有不同的振动状态,称为光的偏振态。
二、光的五种偏振态
1. 自然光
- 自然光(Natural light):
各方向光振动的振幅相同,从而强度相同,这样的光称作自然光。
一般即指普通光源发出的光。
对于每一个光波列:均为横波——可偏振。
但因为原子发光的独立性和随机性,一段观测时间内电矢量的统计平均值在空间和时间分布均有均匀性。
使得自然光并不是偏振光。
- 空间分布的均匀性:光矢量对传播方向均匀对称分布。——故整体非偏振
- 时间分布的均匀性:光振动各个朝向的振幅大小相同。
- 图示:
2. 线偏振光
- 线偏振光(Linearly light):
只有某一固定方向的光振动的光,称为线偏振光。
光振动只有一个确定方向(只有一个振动面)。
- 振动面:光矢量的振动方向与光的传播方向构成的平面。
- 图示:
3. 部分偏振光
是介于线偏振光和自然光之间的一种偏振光,
在振动面内各个光振动都有,但光强不等,光振动在某方向上有优势,
正交分解后可以得到两个互相垂直、互相独立但光振动的振幅不相等。
故可以当作“自然光”+“线偏振光”。
- 图示:
4. 椭圆、园偏振光
虽然只有一个光矢量,但其会旋转,
故有无数个振动面。
端点轨迹的截面为椭圆,则是椭圆偏振光,
为圆,则是圆偏振光。
可以根据之前的“李萨如图形”,分解为两个方向上的旋转矢量。
圆偏振光 1
椭圆偏振光 1
在圆偏振光中,
当顺着光的传播方向看,电场矢量是逆时针旋转时,称为“左旋圆偏振光”,
顺时针旋转称为“右旋圆偏振光”。
下部分引问:
如何获得偏振光?即如何起偏?
- 利用光在各向异性介质中的传播。
- 偏振片
- 双折射现象
- 利用光在两种介质界面上的反射和折射。
三、偏振片起偏 马吕斯定律
1. 偏振片起偏原理
利用晶体的二相色性,只让某一方向(称为偏振化方向)振动的光通过,而吸收其他方向的光振动。
将透明薄片涂有二相色性材料,即形成偏振片。
2. 效果
“起偏”,得到与“偏振化方向”相同的线偏振光,称为“起偏器”。
若在其后再放置一个偏振片,并不断旋转,
则可以检测是否是偏振光,起到“检偏”效果,称为“检偏器”。
3. 马吕斯定律
反应光线通过偏振片后的强度变化规律。
- 自然光: $$ I_0 \rightarrow I=\frac{1}{2}I_0 $$
- 线偏振光: $$ I_0 \rightarrow I=I_0\cos^2\alpha $$ 其中$\alpha$为线偏振光振动方向与偏振化方向的夹角。
夹角图示- 部分偏振光: $$ I_0 = I_1+I_2 \rightarrow I=\frac{1}{2}I_1 + I_2\cos^2\alpha $$
四、反射折射起偏 布儒斯特定律
1. 反射折射起偏原理
当光线(自然光)沿界面发生反射和折射时,光的偏振状态会发生改变。
- 一般状态入射:
反射光与折射光都是部分偏振光。 - 入射角$i$满足某一特殊角度$i_0$:
反射光是垂直于入射面的线偏振光,折射光仍是部分偏振光。
2. 布儒斯特定律
上述的$i_0$称为布儒斯特角(起偏角),
满足条件: $$ \tan i_0 = \frac{n_o}{n_i} $$
- $n_o$代表出射(折射)处介质的折射率,
- $n_i$代表入射处介质的折射率。
又$\because \frac{\sin i_0}{\sin \gamma}=\frac{n_o}{n_i}$(折射定律)
得: $$ i_0+\gamma = \frac{\pi}{2} $$
3. 光强关系
反射光只包含垂直于入射面的振动的一部分,光强较弱,$I < \frac{1}{2}I_0$。
但可以通过多次反射,使$I\to I_0$,
此时起偏装置由许多平行玻璃片组成,称为“玻璃片堆”。
玻璃片堆
拓展 - 比较起偏角和全反射临界角:
五*、双折射现象
- 双折射现象(birefringence):
当光进入各向异性介质(如方解石)时,介质中出现两束折射光线的现象。
对于两束折射光,可分为:
- o光(寻常光):遵循折射定律,与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
$\frac{\sin i}{\sin \gamma}=n_0$,为常量。 - e光(非常光):不遵循折射定律,一般不在入射面内。
$\frac{\sin i}{\sin \gamma’}=n_e$,不为常量。
角度定义
e光不在入射面示意(垂直入射)
六、检偏及其规律
检测光线是否为线偏振光。
方法:旋转检偏器,观测出射光强的变化情况。
判断方法
第二节 光的干涉
基础知识点:
- 波的干涉条件、现象和能量分布
一、相干光
相干光(coherent light):
当满足相干条件:
- 振动方向相同
- 频率相同
- 相位差恒定
- 满足空间相干性
- 满足时间相干性
这样的两束光在空间相遇时,会出现光强(明暗)在空间“非均匀”“稳定”分布。
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干涉,
这两束光称为相干光。
1. 光
- 狭义:可见光,电磁波中的一个狭窄波段
- 广义:电磁波
电磁波谱
相关名词:
- 光波:交变电磁场在空间传播。
- 光矢量$\vec{E}$:引起视觉和感光作用。
- 光振动$\vec{E}(t)$:方向、大小随$t$周期性变化。
$$ E=E_0\cos(\omega t+\varphi) $$ - 光强:$I \propto E_0^2$(注意这里的$E$是光振动的振幅)
- 相对光强:$I = E_0^2$
2. 光波与机械波相干性比较
相同处:
- 相干条件相同(见上)
- 光强分布: $$ I=I_1+I_2+\underline{2\sqrt{I_1I_2}\cos \Delta\varphi} $$ (划线部分为干涉项) $$ \Delta\varphi=\varphi_2-\varphi_1-2\pi\frac{r_2-r_1}{\lambda} $$
不同处:
- 机械波源与光波波源特征不同
- 机械波源:容易满足相干条件。
- 光波波源:难以满足相干条件。
因此对于普通光源,难以满足相干条件。
拓展 - 普通光源发光机制:
被激发到较高能级的原子跃迁到低能级时,
以光的形式辐射出多余能量。一个原子,一次跃迁,只能发出一个频率、振动方向和初相一定的光波波列,
并且该光波列有一定的波列长度,只持续一定的时间($L=\tau c (\tau\approx 10^{-8}s)$)发光特点:
- 自发辐射,具有间歇性和随机性。
- 原子发光的时间很短,只有$10^{-8}$秒。
- 各原子发光是完全随机独立的,无固定相位差。
正因为原子发光的时间极短,
所以在人的观测反应时间内,干涉现象为平均结果,即: $$ I=I_1+I_2+2\sqrt{I_1I_2}\frac{1}{\tau}\int_0^\tau\cos\Delta\varphi \rm d t=I_1+I_2 $$ 为均匀分布,非相干叠加,故观测不到干涉现象。
则:两普通光源或同一光源的不同部分是不相干的。
拓展 - 发展现状:
- 激光 激光:受激辐射,与普通光源产生机理不同,具有相干性。
其频率、相位、偏振态(振动方向)、转播方向完全相同。- 快速光电接收器件 精确到皮秒,故可以观测到十分短暂的干涉,甚至观测到两个独立光源的干涉。
二、从普通光获得相干光
以下两个方法都能保证初相位和频率相同。
1. 分波面法
对于同一个波阵面
在光源发出的同一波列的波面上,取出两个次波源,
对于同一个波阵面上的两点,它们的所有振动状态完全相同,
由于它们相位差保持恒定(即便相位会变化),所以构成相干波源。
分波面法
典型应用:杨氏双缝干涉。
2. 分振幅法
利用光在两种透明介质交界面的反射和折射,
使两束光线来自同一个波列,它们的所有振动状态也完全相同。
先将光的振幅(能量)分为两部分,再引导他们相遇形成干涉。
分振幅法
三、光程 光程差
主要就是把只能在同一介质中用的公示,推广到不同介质也能用。
1. 光程
- 光程(optical path):
将光在介质中的几何路程与介质折射率的乘积定义为等效真空程,称为“光程”。 $$ d’=nd $$
光在折射率为$n$的介质中前进$d$距离引起的相位改变,
与在真空中前进$nd$距离引起的相位改变相同。
因此可以将光在不同介质中走过的路程,折算到在真空中的路程加以比较。
2. 光程差
引入:
用相位来表示光强、干涉强弱状态不好想象,
因此想办法转换为一个距离度量,用空间量来表示。
通过光程差来简化相位差的表达。
推导过程:
相干光源两束光在$P$点相遇时,其光振动取决于两个光振动的相位差: $$ \Delta\varphi=\varphi_2-\varphi_1-\frac{2\pi(r_2-r_1)}{\lambda} $$ 为了简化讨论,一般都控制初相差为$0$,即: $$ \Delta\varphi=\frac{2\pi(r_1-r_2)}{\lambda} $$
在不同介质中,波长会变化,如下图:
则相位差应表示为: $$ \Delta\varphi=2\pi\frac{r_1}{\lambda}-2\pi(\frac{r_2-d}{\lambda}+\frac{d}{\lambda’}) $$又$\because \lambda’=\frac{u}{v}=\frac{\frac{c}{n}}{v}=\frac{\lambda}{n}$,可以转化为: $$ \Delta\varphi=2\pi\frac{r_1}{\lambda}-2\pi(\frac{r_2-d}{\lambda}+\frac{nd}{\lambda}) $$ 其中$nd$刚好对应上述的“光程”。
将两束光的光程之差定义为光程差,用$\Delta$表示。
$$
⭐\qquad\Delta\varphi=2\pi\frac{\Delta}{\lambda}
$$
上推导过程中,$\Delta=r_1-(r_2-d+nd)=r_1-[r_2+(n-1)d]$
计算光程差的常见情况:
- 在真空中放入厚度为$d$折射率为$n$的介质,
附加(多出来的)光程差:$nd-d=(n-1)d$ - 光从光疏介质射到光密介质并反射时,发生半波损失,
附加光程差:$\frac{\lambda}{2}$(不做证明,但要牢记) - 薄透镜物点与像点间等光程,即经过透镜每一条光线$s_i$是等光程的,
不引起附加光程差。
虽然两侧的光线透镜里走的短,但真空中走的多;中间的光线透镜里走的多,但真空里走的短。
3. 明暗条纹条件
因此,相消和相长的条件可以表示为:
$$ \Delta \varphi=\varphi_{2}-\varphi_{1}+2\pi\frac{\Delta}{\lambda}=\left{ \begin{array}{l} \pm 2 k\pi & \textsf{(相长)}\ \pm(2 k+1)\pi &\textsf{(相消)} \end{array} \right.\qquad(k=0,1,2,\cdots ) $$
又因为一般调节$\varphi_1=\varphi_2$,故:
$$ ⭐\qquad \Delta=\left{ \begin{array}{l} \pm k\lambda & \textsf{(明)}\ \pm \frac{2k+1}{2}\lambda &\textsf{(暗)} \end{array} \right.\qquad(k=0,1,2,\cdots ) $$
四、分波面法 - 双缝干涉 空间相干性
1. 杨氏双缝干涉
① 装置
装置图
称$O$点为“屏中心”。
要求:
- $d \ll D$
故所有光线与水平轴的夹角$\theta$都很小。
同时$d$很小,更容易使传到$S_1,S_2$的波来自同一个波列。 - $S_1, S_2$等距分布在$S$两侧。
光线流程:单色光→单缝→双缝→观察屏。
$S$的作用是提供点光源,发出柱面波。
如果直接为点光源可以不用$S$屏。
原理 - 惠更斯原理:
介质中任意波阵面上的各点都可以看作是发射子波的波源,
其后任一时刻,这些子波的包络面就是新的波阵面。
② 明暗纹位置
如上图,记观察屏点$P$距离屏中心$O$的距离为$x$,
则:
$$ ⭐\qquad x=\left{ \begin{array}{l} \pm k\frac{D}{d}\lambda & \textsf{(明)}\ \pm \frac{2k+1}{2}\frac{D}{d}\lambda &\textsf{(暗)} \end{array}\qquad(k=0,1,2,\cdots) \right. $$
推导过程见下:
推导过程 - 光程差$\Delta$:
$\Delta=r_2-r_1\approx d\sin\theta\approx d\frac{x}{D}(\because d \ll D, r_1 \parallel r_2)$
带入光程差公式:
$\Delta=d\frac{x}{D}=\left{\begin{array}{l}\pm k\lambda & \textsf{(明)}\\pm \frac{2k+1}{2}\lambda &\textsf{(暗)}\end{array}\qquad(k=0,1,2,\cdots)\right.$转换后即为上式。
③ 条纹特点
- 形态:平行于缝的等亮度、等间距、明暗相间的条纹。
- 条纹亮度:
- 亮处:$I_{max}=4I_0$
- 暗处:$I_{min}=0$
- 条纹宽度:
$$
⭐ \Delta x = \frac{D}{d}\lambda
$$
注意这里有近似,所以实际上是不等宽度的。
- $\lambda$一定:$\Delta x \propto D$,$\Delta x \propto \frac{1}{d}$,
观察屏$D$越远、双缝间隙$d$越小 → 条纹$\Delta x$越宽。 - $d, D$一定:$\Delta x \propto \lambda$,
波长$\lambda$越长(频率$\nu$越小) → 条纹$\Delta x$越宽。
即红光的条纹宽度大于紫光:$\Delta x_{\textsf红}>\Delta x_{\textsf{紫}}$。
- $\lambda$一定:$\Delta x \propto D$,$\Delta x \propto \frac{1}{d}$,
拓展 - 白光照射双缝:
- 零级明纹:白光。
- 其余明纹:彩色光谱(内紫外红)
高级次会产生重叠(这一级$k$的红色重叠下一级$k+1$的紫色)
白光照射双缝示意图重叠,即$k\lambda_\textrm{红}=(k+1)\lambda_\textrm{紫}$,
解得$k=1.33$。
故只有第一级未重叠,清晰可见。
2. 其他分波阵面干涉
均利用反射或折射形成的虚像。
① 菲涅尔双棱镜
菲涅尔双棱镜
由$S$向上发发出的两束距离最远的光线,其延长线焦点的虚像可视为新的点光源$S_1$,
同理,下方也会形成一个虚像点光源$S_2$。
则在阴影部分,会形成与“双缝干涉”一样效果的干涉条纹。
② 菲涅尔双面镜
菲涅尔双面镜
原理与菲涅尔双棱镜差不多一样。
③ 洛埃镜(劳埃德镜)
劳埃德镜
$M$为一个水平放置的反射镜,
点光源$S_1$入射时,一部分直接打到$P$屏上,
另一部分通过$M$反射打到$P$屏上。
反射光线同样可以看作虚像点光源$S_2$发出的光线,
故阴影区也大致跟杨氏双缝干涉现象一样。(不完全一样,见下)
但当我们将$P$屏移到与$M$右端重合时,
会发现按理论分析出中央条纹应该是明纹,
实际上却是暗纹。
这是因为发生了“半波损失”的原因,相位突变了$\pi$。
-
半波损失:
在正入射(垂直入射)和一般斜入射情况下。- 光疏入射到光密,会有半波损失。 对于反射光线,会有$\pi$的相位突变,光程差会有$\frac{\lambda}{2}$的变化。
- 光密入射到光疏,没有半波损失。
在掠入射(入射角将近$90\degree$)的情况下,反射光无论如何都有半波损失。
但平时讨论的干涉衍射的情况很少出现掠入射,所以不用考虑。对于透射光,无论如何都不会发生半波损失。
⚠ - 因此对于反射形成的干涉问题,要考虑是否有半波损失。
3. 空间相干性
引入:
考虑是否能通过增加单缝的宽度,使透过的光源更多,来提高干涉条纹的亮度(光强)?
先考虑将点光源沿竖直方向移动,对干涉条纹的影响。
如下图:
点光源移动对干涉条纹影响
因此增加单缝长度(或把单缝换为点光源,增加点光源宽度),
这些光源各自是非相干光源,
会使得不同相位的干涉条纹非相干叠加在一起。
双缝干涉的空间相干性
当$\Delta=\frac{\lambda}{2}$时,干涉条纹完全模糊(各处光强一样),
由这个临界点计算得到单缝缝宽的临界值:
$$
⭐ b < \frac{B}{d}\lambda
$$
也可以转换为波阵面$d$的关系式: $$ d < \frac{B}{b}\lambda $$
因此给出定义:
- 空间相干性(spatial coherence):
光缝宽度$b$(或者宽度为$b$的普通光源),
他的波阵面距离$d$,需要小于$\frac{B}{b}\lambda$,才能产生干涉现象。
这一性质称为“空间相干性”。
五、分振幅法 - 薄膜干涉 时间相干性
1. 一般性讨论
① 明暗条纹分析
初始装置:
等厚干涉装置
- 参数:
- $e$ - 等厚薄膜的宽度(很小)
- $n_1$ - 薄膜外介质的折射率(薄膜上下表面)
- $n_2$ - 薄膜的折射率
- 物体:
- $L$ - 透镜,用于将平行的干涉光线汇聚在一起
- $P$ - 观察屏,在透镜焦平面上
第一对相干光 - 反射干涉光:
反射干涉光
-
角度:
- $i$ - 入射角
- $\gamma$ - 折射角
-
光波列:
- $1$ - 入射光
- $2$ - 直接反射光
- $3$ - 间接反射光(依次经过一次折射、一次反射、一次折射出射的光线)
根据前面的“分振幅法”,可以知道$2$、$3$光线为相干光。
-
$P$ - 反射干涉光相遇点
第二对相干光 - 透射干涉光:
透射干涉光
-
光波列:
- $4$ - 第一束透射光(经过两次折射)
- $5$ - 第二束透射光(依次经过一次折射、一次反射、一次反射、一次折射出射的光线)
同理,$4$、$5$也为相干光。
-
如果再在下方加个同样的透镜与观察屏,
则$4$、$5$会相交于$P’$点,
为透射干涉光相遇点。
对于$P$、$P’$点的干涉后光强,取决于光程差$\Delta$。
- 对于反射干涉光:
分析:
$l_{DLP}=l_{CLP}$ $\therefore \Delta_\textrm{反}=n_2(AB+BC)-n_1AD$
但为反射,还需要考虑半波损失。
-
$n_2>n_1$时:
- 对于光线$2$,有$1$个半波损失。
- 对于光线$3$,没有半波损失。
因此总的来说会有一个半波损失。
-
$n_2<n_1$时:
- 对于光线$2$,没有半波损失。
- 对于光线$3$,有$1$个半波损失。
因此总的来说会有一个半波损失。
故真正的光程差:$\Delta_\textrm{反}=n_2(AB+BC)-n_1AD+\frac{\lambda}{2}$
-
- 对于透射反射光,同理分析(注意这里面会出现某一束光有两次半波损失的情况,则抵消),
得光程差: $$ \Delta_\textrm{透}=2e\sqrt{n_2^2-n_1^2\sin^2i} $$
无论反射还是透射光,都能明暗条纹条件,分析出明暗纹。
而对于光程差有无$\frac{\lambda}{2}$半波损失项,
因该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
⚠需要注意:
光程差表达式恒为正(含根式),套用明暗条纹条件时不用加$\pm$,
但因为半波损失的存在,在明纹处$k$不能取$0$,否则会使根式等于负值。
总结为“薄膜干涉明暗纹条件”: $$ \Delta_{(\textrm{反/透})}=\left{ \begin{array}{l} k\lambda & \textsf{(明)} & (k=1,2,\cdots)\ \frac{2k+1}{2}\lambda &\textsf{(暗)} & (k=0,1,2,\cdots) \end{array} \right. $$
② 等倾干涉与等厚干涉分类
若$\lambda,n_1,n_2$一定,
则$\Delta$与$e,i$有关。
对于$\Delta$: $$ \Delta = 2e\sqrt{n_2^2-n_1^2\sin^2i}(+\frac{\lambda}{2}) $$
-
平行光入射 - $i$一定
$\Delta$随着膜厚度$e$变化。- 薄膜同一厚度$e$ → 对应同一条干涉条纹
- 薄膜不同厚度 → 对应不同干涉条纹
故干涉条纹形状与薄膜等厚线相同,
称为“等厚干涉”。 -
薄膜厚度均匀 - $e$一定
$\Delta$随着入射角$i$变化。- 入射光同一个入射角$i$ → 对应同一条干涉条纹
- 入射光不同的入射角 → 对应不同干涉条纹
故干涉条纹为一组同心圆环,
称为“等倾干涉”。
- 等厚干涉 - 平行光入射,厚度不一 - $i$一定、$e$变化 - 劈尖、牛顿环
- 等倾干涉 - 点光源入射,厚度相同 - $e$一定、$i$变化 - 略
2. 薄膜等厚干涉
① 劈尖
劈尖横截面示意图
光线垂直入射,故$\sin i = 0$
且$\theta$非常小,可以认为光束①、②重合,不需要透镜和观察屏。
则光程差近似为: $$ \Delta=2ne+\frac{\lambda}{2} $$
Ⅰ. 劈尖条纹特点
$\Delta=2ne+\frac{\lambda}{2}=\left{\begin{array}{l}k\lambda & \textsf{(明)} & (k=1,2,\cdots)\\frac{2k+1}{2}\lambda &\textsf{(暗)} & (k=0,1,2,\cdots)\end{array}\right.$
- 形态:平行于棱边,明、暗相间条纹。
- 棱边处($e=0$):$\Delta=\frac{\lambda}{2}$,为暗纹
- 相邻条纹对应的薄膜厚度差:$\Delta e = e_{k+1}-e_k = \frac{\lambda}{2n}$
- 条纹宽度:$l=\frac{\Delta e}{\sin\theta}=\frac{\lambda}{2n\sin\theta}\approx\frac{\lambda}{2n\theta}$
劈尖条纹示意图
Ⅱ. 劈尖条纹变化
牢记两点思想:
- $l=\frac{\lambda}{2n\theta}$
- 保持厚度一致。
- 静态变化:
$n$、$\lambda$一定,$\theta \uparrow l \downarrow$,条纹变密,同时条纹向棱边移动(左移)
$n$、$\theta$一定,$\lambda \uparrow l \uparrow$,白光入射出现彩条纹,且内紫外红。 $n$、$\theta$一定,$n \uparrow l \downarrow$,条纹变密(如空气劈尖中注水)- 劈尖上表面平行上移:条纹向棱边方向移动(左移)。
- 轻压劈尖上表面:$\theta \downarrow$,间距变宽,条纹远离棱边方向移动(右移)
- 劈尖底面有一凹槽:向棱边弯曲(减少$l$)。
② 牛顿环
牛顿环横截面示意图
平板玻璃上放置曲率半径很大的平凸透镜,
也是垂直入射,所以跟劈尖类似,
光程差:
$$
\Delta = 2ne + \frac{\lambda}{2}
$$
Ⅰ. 牛顿环条纹特点
$\Delta=2ne+\frac{\lambda}{2}=\left{\begin{array}{l}k\lambda & \textsf{(明)} & (k=1,2,\cdots)\\frac{2k+1}{2}\lambda &\textsf{(暗)} & (k=0,1,2,\cdots)\end{array}\right.$
- 形态:以接触点为中心的明暗相间的同心圆环。
- 中心($e=0$):$\Delta=\frac{\lambda}{2},$中央一定为暗斑。
- 条纹距离中心的半径$r$:
$r=\left{\begin{array}{l} \sqrt{\frac{(2k-1)R\lambda}{2n}} & \textsf{(明)} & (k=1,2,\cdots) \ \sqrt{\frac{kR\lambda}{n}} & \textsf{(暗)} & (k=0,1,2,\cdots) \end{array}\right.$(注意明处为$\frac{2k-1}{2}$)- $r\propto \sqrt{k}$,条纹内疏外密。
- $r\propto \sqrt{\lambda}$,白光照射出现彩环。(红光在外,紫光在内)
总结:条纹的形状取决于等厚膜线的形状。
牛顿环等价于角度逐渐增大的劈尖。
Ⅱ. 牛顿环条纹变化
- 上移:条纹向里收缩(向减少厚度的地方移动)
3. 薄膜等倾干涉
装置
厚度统一、均匀。
影响光程差的关键因素只有入射角。
等倾干涉条纹
跟牛顿环的等厚干涉条纹很类似,不过中央条纹不一定是暗,
而是根据入射角的变动而变动。
4. 薄膜干涉的应用
① 测量微小物体的厚度
测量微小物体的厚度
$l=\frac{\lambda}{2n\sin\theta}\approx\frac{\lambda}{2n\theta}\=\frac{\lambda}{2n}\frac{L}{d}$
$\therefore d=\frac{\lambda}{2n}\frac{L}{l}$
② 检测待测平面的平整度
检测待测平面的平整度
条纹是严格的直线为平整,
否则有凹槽或者突起。
③ 检测光学镜头表面曲率是否合格
利用器件“验规”。
书上例题 P97
④ 利用牛顿环测量未知单色平行光的波长
$r=\sqrt{\frac{kR\lambda}{n}}$
$r_m^2-r_k^2=\frac{mR\lambda-kR\lambda}{n}$
$\lambda=\frac{(r_m^2-r_k^2)n}{(m-k)R}$
利用不同明纹(第$k=1,m=2$级)之间半径的差值计算。
⑤ 利用薄膜干涉制成增透膜或增反膜
- 增透膜:减少反射光,反射光的干涉相消。
光程差满足奇数倍半波长:$\Delta=2e\sqrt{n_2^2-\sin^2i}(+\frac{\lambda}{2})=(2k+1)\frac{\lambda}{2}$
因为对感光底片最敏感的是黄绿光,所以反射蓝紫光,平时看到镜片都是蓝紫色 - 增反膜:减少透光率,增加反射光,反射光的干涉相长。
5. 迈克尔逊干涉仪
产生等倾干涉。
1. 迈克尔逊干涉仪装置
迈克尔逊干涉仪装置
- 补偿玻璃板:用于补偿后面光线2的光程差
光程差$\Delta=2ne$,
明纹条件:$\Delta=2ne=k\lambda$
暗纹条件:$\Delta=2ne=\frac{2k+1}{2}\lambda$
2. 条纹特点
- 当$M_1 \perp M_2$时,观察到的是等倾干涉条纹;
- 不垂直时,形成劈尖,为等厚干涉条纹。
条纹特点
3. 计算公式
调节$M_1$位置,可以改变$e_1$从而改变$\Delta$,引起条纹移动。
当视线中有一条条纹移动(湮灭或出现),即$k=1$时,$M_1$移动$\frac{\lambda}{2n}$。
$$ \Delta d = \Delta N \cdot \frac{\lambda}{2n} $$
- $\Delta d$ - 移动$M_1$的距离
- $\Delta N$ - 湮灭或出现了多少个条纹
- $n$ - 半透明镀银层的折射率
- $\lambda$ - 波长
故一般可以用来算波长。
3. 光的时间相干性
属于同一光波列的两部分光相遇能发生干涉, 而不同光波列的两部分光相遇不能干涉。
为时间相干的原因:正因为原子发出光的时间不同,导致距离过远时无法干涉。
最大光程差$\Delta_{max} < L = c\Delta_t(\textrm{发光时间})$
- 空间相干性:反映扩展光源不同部分发光的独立性。
- 时间相干性:反映原子发光的间断性。
第三节 光的衍射
一、衍射现象
定义:
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能够绕过障碍物的边缘前进,进入几何阴影区,
这种偏离直线传播的现象称为衍射。光偏离直线传播路径进入几何阴影区,形成光强非均匀稳定分布。
衍射是指绕过边缘传播,而不是穿过障碍物传播。
波长和障碍物的大小可相比拟时就能发生衍射现象,且越相近越明显。
因此声波的衍射现象比光波更容易观测,因为声波波长(m)远长于光波波长(nm)。
二、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1. 惠更斯原理
只能定性解释衍射现象,不能定量说明衍射波的强度分布。
2. 菲涅耳原理
将波面上的各面元,视作子波源。
子波源
-
各个子波源的初相$\varphi_0$相同
-
子波在$P$点相位:$\omega t+\varphi_0 -2\pi\frac{r}{\lambda}$
-
子波在$P$点振幅:$A=\frac{Cf(\theta)\rm dS}{r}$
即:- 与面元面积$\rm dS$成正比
- 与到$P$点的距离$r$成反比
- 和矢径$\overrightarrow{r}$与面元法向量$\overrightarrow{e_n}$的夹角$\theta$有关。
倾斜因子$f(\theta)$:$f(\theta)=\frac{1}{2}(1+\cos\theta)$
- $\theta=0$时,$f(\theta)=1$
- $\theta=\frac{\pi}{2}$时,$f(\theta)=\frac{1}{2}$
- $\theta=\pi$时,$f(\theta)=0$
故波面$S$发出的所有子波,其相干叠加,得到$P$点振动方程:
$\Psi=C\int_S \frac{\rm dS}{2r}(1+\cos\theta)\cos(\omega t +\phi_0-2\pi\frac{r}{\lambda})$
因此惠更斯-菲涅尔原理揭示了:衍射现象的本质是各子波的干涉叠加。
同时解释了为什么干涉条纹是明暗相间的。
如果波面完全不被遮蔽,则所有子波在任意点的叠加结果就是光沿直线传播的结果,光强一致。
但如果波面不完整,叠加的时候少了部分子波的参与,
导致有个明暗条纹的衍射图象。
但因为定量计算过于复杂,故一般采用以下的近似过程来计算。
区别 - 干涉和衍射:
- 干涉 - 有限个 分立 的相干波相干叠加
- 衍射 - 无限个 连续分布 的子波源相干叠加
三、衍射的分类
-
菲涅耳衍射(近场衍射)
波源$\xrightarrow{\textrm{有限距离}}$障碍物$\xrightarrow{\textrm{有限距离}}$屏一般障碍物为孔,但较难分析衍射现象。
-
⭐夫琅禾费衍射(远场衍射/平行光衍射)
夫琅禾费衍射$L_1$、$L_2$为两个透镜,使得点光源和平行光转化,
对于平行光,由于没有交点,所以就相当于从无穷远的点光源发出的。
之后又需要个透镜将平行光汇聚观测干涉图样。 所以即平行光衍射。 -
信息光学(现代光学分支)
四、单缝夫琅禾费衍射
装置如图:
装置
- 缝宽$a$:其上每一点均为子波源,发出球面波。
- 衍射角$\varphi$:这一组衍射光线与波面法线的夹角。
可以把衍射角相同的光线分为一组,按组去讨论问题。
并且装置可以简化为不要$L_1$透镜,直接单色平行光入射。
简化装置
- $\varphi=0$,衍射光线汇集于$L_2$焦点$F$,
光程差$\Delta=0$,故形成中央明纹中心。 - $\varphi\ne 0$,折射光线汇聚于$L_2$焦平面某点$P$,
光程差$\Delta\ne0$,$P$处光强需要由菲涅尔公式计算。
以下讲述光强分析的两种方法:
首先只有汇聚在一点的光线才会产生干涉现象,
而只有平行光通过透镜后才汇聚到一点,
所以我们才按衍射角将光线分组,并按组讨论情况。
而一组光线汇聚到屏上的位置,
是由几何光学来决定的。
对于光线明暗,则是根据振动干涉叠加的结果而决定的。
1. 菲涅尔半波带法(半定量)
分析:
一组光线中,最大的光程差为$\Delta=AC=a\sin\varphi$。
用$\frac{\lambda}{2}$分割$\Delta$,即设$\Delta=n\cdot\frac{\lambda}{2}$,
则将该组光线分为$n$个“半波带”。当缝宽一定时,半波带个数由衍射角确定。
对于$n$有以下三种情况:
- 当$n=0$时,对应$\varphi=0$:
对应中央明纹中心。- 当$n$为偶数时:
相邻两半波带中对应光线$\Delta=\frac{\lambda}{2},\Delta\varphi=\pi$,
两两相消,故为暗纹。- 当$n$为奇数时:
剩余一个半波带衍射光线无法抵消,故为明纹。
故综上:
⭐明暗纹条件:
$$ ⭐ \Delta=a\sin\varphi=\left{ \begin{array}{l} 0 & (\textrm{中央明纹中心)}\ \pm (2k+1)\frac{\lambda}{2} &\textsf{(各级明纹中心)} \ \pm k\lambda & \textsf{(暗纹中心)} \end{array}(k=1,2,\cdots) \right. $$ 注意$k\ne0$。(原因见下讨论)
明暗纹示意图
级数越高,被分出的半波带越多,抵消越多,故光强越小。
故可以解释级数越高、光强越弱的原因。
由明暗纹条件可得推论:
-
条纹角位置:
(明暗纹条件$a$除过去)
$\sin\varphi\approx\varphi=\left{\begin{array}{l}0 & (\textrm{中央明纹中心)}\\pm \frac{(2k+1)}{2}\frac{\lambda}{a} &\textsf{(各级明纹中心)} \\pm k\frac{\lambda}{a} & \textsf{(暗纹中心)} \end{array}(k=1,2,\cdots)\right.$⚠注意:这里只适用$\varphi$很小的情况,如果角度$\varphi$很大,请用$a\sin\varphi$来推。
- 中央明纹:$\varphi=0$
- 其他明纹:$\varphi=\pm \frac{(2k+1)}{2}\frac{\lambda}{a} (k=1,2,\cdots)$
- 其他暗纹:$\varphi=\pm k\frac{\lambda}{a} (k=1,2,\cdots)$
-
条纹角宽度:
(上式子$\Delta k=1$)- 中央明纹:$\Delta\varphi = \frac{2\lambda}{a}$
- 其余条纹:$\Delta\varphi = \frac{\lambda}{a}$
-
条纹位置:
$x=f\tan\varphi$ -
衍射条纹线宽度:
$\begin{aligned}x=f\tan\varphi \rightarrow \Delta x & =f(\tan\varphi_2-\tan\varphi_1)\approx f(\varphi_2-\varphi_1)\ & =f\cdot\Delta\varphi\end{aligned}$
其中$f$为透镜的焦距。- 中央明纹:$\Delta x =f\cdot\frac{2\lambda}{a}$
- 其他条纹:$\Delta x =f\cdot\frac{\lambda}{a}$
注意这里采用了近似,所以实际上衍射条纹不是等间距的,只是等角宽度。
各参数如图:
讨论:
- 为什么明暗纹条件的$k \ne 0$
- 暗纹公式中:$k=0,\Delta=0$,为中央明纹。
- 明纹公式中:$\frac{\lambda}{2}$还在第一级暗纹前,处于中央明纹中。
- 单缝衍射与双缝干涉的区别
- 单缝衍射:是两束光的叠加。光程差为半波长偶数倍$k\lambda$,代表两束光相位相同,为明纹。
$\Delta=\left{\begin{array}{l}\pm k\lambda &\textrm{明} \ \pm (2k+1)\frac{\lambda}{2} & \textrm{暗}\end{array}k=0,1,2,\cdots\right.$- 双缝干涉:是无限光的叠加。光程差为半波长偶数倍$k\lambda$,代表两堆光相互抵消,为暗纹。
$\Delta=\left{\begin{array}{l}\pm (2k+1)\frac{\lambda}{2} & \textrm{明} \ \pm k\lambda &\textrm{暗}\end{array}k=1,2,\cdots\right.$($k\ne0$)
衍射条纹变化:
参数:波长$\lambda$、单缝宽度$a$。
运用公式:
- 中央明纹宽度:$\Delta\varphi=\frac{2\lambda}{a}$
- 其余明纹宽度:$\Delta\varphi=\frac{\lambda}{a}$
- 波长$\lambda$一定:
- $a\downarrow \quad \Delta\varphi \uparrow$,衍射会变得显著;
$a\downdownarrows$,光强太弱。 - $a\uparrow \quad \Delta\varphi \downarrow$,衍射不明显;
$a\upuparrows$,直线传播。
- $a\downarrow \quad \Delta\varphi \uparrow$,衍射会变得显著;
- $a$一定:
- $\lambda\uparrow \quad \Delta\varphi\uparrow$
白光照射:中央白光;其余条纹内紫外红,并在高层次重叠。单缝干涉中也是$k=1.33$,只有第一级清晰可见。
- $\lambda\downarrow \quad \Delta\varphi\downarrow$
浸入液体中($n\uparrow\rightarrow\lambda\downarrow$),条纹变密集。
- $\lambda\uparrow \quad \Delta\varphi\uparrow$
非垂直入射:
光程差$\Delta$会变化,
将变化后的$\Delta’$带入原条件即可得新的明暗纹条件:
2. 振幅矢量叠加法(定量)
将$a$划分为$N$个等宽($\frac{a}{N}$)的狭窄波带,
设每个波带内能量集中于图中所示光线。
每条光线在屏上引起光振动振幅相同,即$A_1=A_2=\cdots=A_N$(向量的大小相同)
- 两相邻光线光程差:$\Delta = \frac{a}{N}\sin\varphi$(不一定为$\frac{\lambda}{2}$)
- 两相邻光线相位差:$\delta = 2\pi\frac{\Delta}{\lambda} = \frac{2\pi}{\lambda} \cdot \frac{a}{N}\sin\varphi$(向量的相位差恒定)
然后用多边形法则,进行$N$个大小相等、两两依次相差为$\delta$的光振动的合成。
由之前振动章节 (书P17.例1) 可知:
合成后矢量大小$A=A_1\frac{\sin(N\delta/2)}{\sin(\delta/2)}\approx A_1\frac{\sin(N\delta/2)}{\delta/2}\=NA_1\frac{\sin(N\delta/2)}{N\delta/2}$再令:
- $A_0=NA_1$(代表意义:中央明纹中心($\sin\varphi=0$)的振幅($N$个$A_1$直接相加)
- $\alpha=\frac{N\delta}{2}\xrightarrow{\delta= \frac{2\pi}{\lambda} \cdot \frac{a}{N}\sin\varphi}=\frac{\pi a \sin\varphi}{\lambda}$
则可将$A$表示为:
$$ A=A_0\frac{\sin\alpha}{\alpha} $$$$ I=I_0(\frac{\sin\alpha}{\alpha})^2 $$
结论: $$ ⭐A=A_0\frac{\sin\alpha}{\alpha} $$
$$ I=I_0(\frac{\sin\alpha}{\alpha})^2 $$
其中: $$ A_0=NA_1 $$
$$ \alpha=\pi\frac{a \sin\varphi}{\lambda} $$ $A_0$代表中央明纹振幅,$I_0$代表中央明纹光强。
对$A$求$\alpha$的导数,可得极大值和极小值,
即明纹和暗纹的位置。
- 极值位置:
提醒:$a\sin\varphi$为光程差$\Delta$- 极大值 - 对应各级明纹:
$\alpha=\tan\alpha (\alpha\ne0)$
- 极小值 - 对应各级暗纹:
$\sin\alpha = 0 (\alpha\ne0)$- $\alpha=k\pi (k=\pm1,\pm2,\cdots)$
- $\Delta = a\sin\varphi = k\lambda$
- 极大值 - 对应各级明纹:
- 光强:
如下图的验证。验证 - 菲涅尔半波带法的正确性:
可见差别并不大。
五、圆孔夫琅禾费衍射
1. 圆孔夫琅禾费衍射装置
圆孔夫琅禾费衍射装置
2. 条纹特性
形状为明暗相同的同心圆环。
中央亮纹 - 爱里斑:
- 集中了大部分能量
- 角宽度为其他的两倍
- 中央明纹的半角宽度:$\Delta\varphi = 1.22\frac{\lambda}{D} (D\textrm{为圆孔直径})$(推导不能,直接给结果)
对比单缝衍射$\Delta\varphi=\frac{\lambda}{a}$- $\lambda \uparrow \qquad \Delta\varphi\uparrow$,衍射现象越显著。
- $D\downarrow \qquad \Delta\varphi\uparrow$,衍射现象越显著。
3. 光学仪器分辨率
对于平常的摄像仪器:
- 物镜 - 圆孔
- 成像原理 - 衍射图样
定义 - 瑞利准则:
第一个像的爱里斑的中心,恰与第二个像的爱里斑的边缘重合时,
或者说两个爱里斑的中心的距离,为爱里斑的半径时,
是恰能分辨两个像的临界点。
此时称$\Delta\varphi$为最小分辨角,记为$\theta_R$例:
$\theta=\theta_R$,此时完全可以分辨出这两个物点。
$\theta<\theta_R$,此时完全分辨不出这两个物点。
$\theta>\theta_R$,此时恰好处于临界状态。
故最小分辨角:$\Delta\varphi = 1.22\frac{\lambda}{D}$
光学仪器的临界角越小,则分辨力越高,
故将光学仪器分辨率定义为:
$$
\frac{1}{\Delta\varphi}
$$
为$\frac{D}{1.22\lambda}$。
提高分辨率途径:
- $D\uparrow$,如天文望远镜。
- $\lambda\downarrow$
几个常见的显微镜分辨率:
- 光学显微镜:$0.2\mu\textrm{m}$
- 电子显微镜:$1\overset{\circ}{A}$($1\overset{\circ}{A}=10^{-10}\textrm{m}$)
- 扫描隧道显微镜:$0.01\overset{\circ}{A}$
六、光栅夫琅禾费衍射
引例 - 用单缝夫琅禾费衍射来测量光波长
单缝衍射中:$\Delta\varphi_{\textrm{中央}}=\frac{2\lambda}{a}$
为了便于观察条纹,虽然可以通过减小缝宽$a$,来使条纹宽度变大,
但相应的光强会减弱,反而导致难以观察。解决方法:
采用一系列的狭缝,每个衍射光纤叠加。
1. 分类
- 衍射光栅(透射光栅)
- 反射光栅(闪耀光栅)
以下将采用透射光栅讲解。
2. 透射光栅装置
透射光栅:
通常采用刻痕玻璃的方法,
在玻璃片上刻画出一系列平行等距的划痕,
刻过的地方不透光,没刻过的地方透光。
透射光栅装置
透射光栅衍射实验示意图
- $a$ - 一条未刻痕区域的长度
- $b$ - 一条刻痕区域的长度
- 光栅常数:$⭐d=a+b=\frac{l}{N}\qquad(10^{-3}\sim10^{-4}\textrm{cm})$
2. 衍射图样特点
宽大的弱暗背景中出现强度不等的明亮明窄条纹。
当复色光入射时,波长不同,角度不同,
故可以用作分光装置,形成光谱。
3. 衍射光强分析
思路:
- 先不考虑缝宽,认为一条光缝只发出一条线光源。
故问题变为:讨论$N$个几个线光源的干涉。- 再考虑缝宽。
Step.1 不计缝宽
- 光线光振动的振幅一样:$A_1=A_2=\cdots=A_n$
- 相邻光线光程差:$\Delta=d\sin\varphi$(与之前不同,这里不是$\frac{a}{N}\sin\varphi$,没有$N$,故不能令$\beta=\frac{N\delta}{2}$)
- 相邻光线相位差:$\delta=\Delta\varphi=\frac{d\sin\varphi}{\lambda}2\pi$
故又可以转换为向量合成:
令:$\beta=\frac{\delta}{2}$
则: $$ A=A_1\cdot\frac{\sin N\beta}{\sin\beta} $$
$$ I=I_1\cdot(\frac{\sin N\beta}{\sin\beta})^2 $$
对其求极值,可得明暗纹的关系式。
- 最大值 - 中央明纹位置:$\beta=k\pi$
- 极小值 - 暗纹位置:$\sin N\beta = 0$
- 极大值 - 明纹位置:$\tan N\beta = N \tan\beta$
对于$(\frac{\sin N\beta}{\sin\beta})^2$,函数大致如下:
最大值 - 中央明纹位置:$\beta=k\pi$
对应向量合成图如下:
可得如下式子:
- 主明纹位置公式(光栅公式):
$$
⭐d\sin\varphi = \pm k\lambda\qquad(k=0,1,2,\cdots)
$$
- 位置:$\sin\varphi=\pm k\frac{\lambda}{d}$
- 亮度:$I=N^2I_1$($N$是光栅刻痕数目)
- 最高级次:$k_m < \frac{d}{\lambda}$
$\because |\sin\varphi| < 1$
$\therefore k_m < \frac{d}{\lambda}$
所以如果用红光照射可能看到$3$条,而紫光则可能看到$5$条。
- 主明纹角宽度:$\Delta\varphi=\frac{2\lambda}{Nd}(\Delta k’=2)$
注意这里可不是$k$级和$k+1$级之间的长度,
而是在$kN-1$和$kN+1$级暗纹之间的长度。
可见:$N\uparrow$,主明纹越细窄、明亮,故光栅的分辨本领很高。 - 变化 - 当斜入射时:
光栅公式:$d\sin\varphi\pm\sin\theta=k\lambda$($\theta$为斜入射角)
极小值 - 暗纹位置:$\sin N\beta = 0$
对应向量合成图如下:
可得如下关系:
- 暗纹位置公式: $$ \sin\varphi=\pm \frac{k’}{N}\cdot\frac{\lambda}{d}\qquad(k’\ne Nk) $$ ⚠注意$k’\ne Nk$,否则就是明纹。
$k$和$k’$的取值举例:
可见相邻两条主明纹间有$N-1$条暗纹。
极大值 - 明纹位置:$\tan N\beta = N \tan\beta$
对应向量合成图如下:
由$I=I_1(\frac{\sin N\beta}{\sin\beta})^2$的函数图像可知:
$N=7$时,
$N=9$时,
故两条主极大之间,
有$N-1$条暗纹,
有$N-2$条次极大。
由于$N$一般很大,
所以次极大的光强一般不超过主极大的$\frac{1}{23}$,
故两个主极大之间近似看成宽大的暗背景。
分辨率:
对于不同波长的两束光,其恰能分辨的情况如下:
需要同时满足:
$\left{\begin{array}{l}d \sin \varphi=k \lambda_{1} \d \sin \varphi=\frac{k N-1}{Nd} \cdot \lambda_{2}\end{array}\right.$
联立解得:
$\frac{\Delta\lambda}{\lambda}=\frac{\lambda_2-\lambda_1}{\lambda_2}=\frac{1}{kN}$
定义分辨率: $$ R=\frac{\lambda}{\Delta\lambda}=kN $$
可见只与刻痕数$N$有关,呈正比。
小结:
- 两个主极大间:$N-1$个暗纹,$N-2$条次极大。
- 明纹位置(光栅公式):$d\sin\varphi=\pm k\lambda\qquad(k=0,1,2,\cdots)$
- 暗纹位置:$d\sin\varphi=\frac{k’}{N}\lambda\qquad(k’\ne Nk)$
拓展 - 为什么公式与单缝衍射差不多,最终结果差别巨大
需要明确的是,单缝中有极限的思想。
我们将划分个数$N\to\infty$,导致$\delta\to0$,才能使得分母的$\sin(\delta/2)\approx(\delta/2)$。公式仍有一点不同,我们强行将其化为相同格式,
具体如下图:
Step.2 考虑缝宽
每个缝的单缝衍射条纹彼此重合,故影响一致。
对于缝宽$a$:
- 若分为偶数个半波带:
缝内:自身干涉相消$I_i=0$,
故即使缝间干涉相长,合成的也是$I=N^2I_i=0$,
故主极大不出现,称为“缺级”现象。 - 分为奇数个半波带:
缝内光线部分干涉相消,
且条纹级数越高,相消越多。
故越级数高越暗,称为“光亮调制”。
$$ I=I_0(\frac{\sin\alpha}{\alpha})^2\cdot(\frac{\sin N\beta}{\sin\beta})^2 $$
- $(\frac{\sin\alpha}{\alpha})^2$ - 单缝衍射因子($\alpha=\frac{\pi a\sin\varphi}{\lambda}$)
- $(\frac{\sin N\beta}{\sin\beta})^2$ - 多缝干涉因子($\beta=\frac{\pi d\sin\varphi}{\lambda}$)
- a - 单缝
- b - 光栅 - 不考虑缝宽
- c - 光栅 - 考虑缝宽后
故影响光栅衍射光强的因素:
- 缝宽$a$
- 光栅常数$d=a+b$
- 衍射角$\varphi$
缺级现象:
需要满足如下条件
- 光栅中 - 主明纹:$d\sin\varphi=(a+b)\sin\varphi=\pm k\lambda (k=0,1,2,\cdots)$
- 单缝中 - 暗明纹:$a\sin\varphi=\pm k’\lambda (k’=1,2,\cdots)$
联立得,缺级: $$ k=\pm \frac{d}{a}\cdot k’(k’=1,2,\cdots) $$
中央明纹区的主极大条数:
对应$k’=1$,故$k=\frac{d}{a}$
若为整数,则中央明纹区$2\frac{d}{a}$条次极大$+1$条中央明纹$-2$条缺级$=2\frac{d}{a}-1$。
如果不为整数,则不会有缺级,向上取整后可以把减的$2$补回来。
则中央明纹区主极大条数:$2\lceil\frac{d}{a}\rceil-1$(向上取整)
七、晶格衍射(X光衍射)
- 单晶:分立开的
- 多晶、孪晶:连续的
布拉格公式:
- 掠射角$\theta$:X射线到晶面时与晶面夹角。
- 晶格常数$d$:两层晶体分子的距离。
故可得光程差:$\Delta=2d\sin\theta$
明纹(加强)条件: $$ 2d\sin\theta=k\lambda (k=0,1,2,\cdo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