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个人对教材中每章课后练习所出现的名字解释题进行的总结。
教材为:心理学导论(第三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黄希庭 郑涌 著)
由于老师跳过了第二章,并且教学进度被缩短的原因,对第二章以及第五章后部分名字解释未整理。
带“心理学大辞典”的定义表示该定义是从「心理学大辞典」中查阅得来。
斜体表示该名词未在课后练习中出现,但个人总结出来了,仅供参考。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心理学的性质
- 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的事实、机制、规律、和本性的实证科学。
一、个体心理现象概览
从个体心理的动态—稳态维度区分:
- 心理倾向:心理活动在特定时间里的指向状态。
- 心理过程:心理活动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发展的过程。
- 认知过程: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心智活动。(人以感知、记忆、思维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联系的过程——心理学大辞典)
- 情绪过程:产生心理现象的历程。(人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态度的体验——心理学大辞典)
- 意志过程:力图达到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世界的心理过程。(人有意识地克服各种困难以达到一定目的的过程——心理学大辞典)
- 心理特征:一个人心里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三、心理学的科学性
- 可复制性:一项科学研究的结果是能够按照原创者所提供的研究方法精确加以重复验证的。
- 可证伪性:在表述一个科学理论时,必须遵循从该理论所推导出各种预测有可能被证伪。
- 系统性:心理学的科学知识是通过系统的实证研究而获得的。
第二节 心理学的方法
一、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 可公开检验原则:科学发展是可以由任何人重验、批评、否定或继续发展的。
- 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对人的心理研究中必须考虑把所有收集到的客观资料与主观资料科学地整合起来。
- 人文关怀原则:心理学研究者在科学研究中应遵守心理学家的职业道德。
- 操作性定义:以可观察、可测量的操作给一个概念下定义。
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变量
- 刺激变量(S):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
- 机体变量(O):个体自身特征。
- 反应变量(R):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
三、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 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该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产生的影响。(心理学大辞典 P1131)
- 自变量:研究者选定并在试验中操纵、掌握,以影响被试行为的因素。
- 因变量:被试的反应,即研究者想要预测的行为。
- 控制变量:除了自变量会对因变量影响之外,所有其他因素都应保持恒定或加以控制。
- 无关变量:与实验目的无关的变量。
- 实验组:专门接受实验处理的一组被试。(心理学大辞典 P1135)
- 控制组<对照组>:不受实验处理的被试组。(心理学大辞典 P700)
- 准实验法:在实验研究的设计上或情景控制上不具备实验法的一个或两个基本条件的研究方法。
- 问卷法:用问卷提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或某些问题问答自己的想法。
- 相关系数:用来度量两个或几个变量之间相互联系的性质和程度的指标。
- 演绎法:从理论或假设出发得出结论来验证其对心理现象或行为变化的预测和解释力的论证方法。
- 质性研究法:对特定的心理现象、行为、团体互动进行深入系统的观察、资料收集、分析理解,从而对所研究的心理现象或行为特征及其发展脉络提供具体、系统的描述。
- 归纳法:由繁到简、由特殊情形推论出普遍规则的过程。
第三节 心理学的历史
- 构造主义
- 机能主义
- 行为主义
- 格式塔心理学
- 精神分析
- 人本主义心理学
第四节 当代心理学的特点
- 生物学取向:着重从生物、生理、遗传基因的角度研究心理与行为。
- 行为取向:着重研究个体的行为是怎样受到环境和经验影响的。
- 认知取向:主张用信息加工观点来研究人类心理过程和结构。
- 社会文化取向:着重研究社会文化怎样影响个体的心理与行为。
- 心理动力学取向:着重研究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动力因素。
第三章 心里的生物基础
第一节 神经系统与神经元
- 神经系统:由巨量神经细胞形成的神经组织与结构的总称。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
- 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包括脑和脊髓
功能:传递、储存和加工信息,产生各种心理活动,支配与控制人的全部行为。
二、周围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
- 周围神经系统:从中枢神经系统发出,导向人体各部分,可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
功能:与身体各部分的联络工作,起传入和传出信息的作用。
三、神经元的结构和机能
-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 全或无定律:当刺激强度未达到某一阈值限时,神经冲动不会发生;而当刺激强度达到该值时,神经冲动发生并能瞬时达到最大强度,此后刺激强度即使再继续加强或减弱,已诱发的冲动强度也不再发生变化。
- 突触:相邻神经元其间的空隙。(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心理学大辞典 P1264)
第三节 脑机制的研究方法
三、脑电图及事件相关电位
- 脑电图:在头皮表面记录到的自发节律性电活动。
- 事件相关电位:通过平均叠加技术从头颅表面记录大脑诱发电位,来反映大脑高级心理活动过程中大脑的神经电生理改变。
五、脑成像技术
-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功能更强的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成像:运用磁场原理来产生体内活动的图像),甚至可以使大脑的活动可视化。
专栏3-2
- 裂脑:切断大脑两半球之间的连结以研究人与动物的一种技术。(心理学大辞典 P758)
第四节 内分泌系统
- 内分泌系统:机体内对行为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一个系统,由全身不同部位的多种内分泌腺体和组织细胞组成。
- 激素:内分泌腺所分泌的物质。
第五节 遗传对行为的影响
- 遗传:亲子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性状存在的相似性,表明性状可以从亲代传递给子代。
- 基因型:个体的整个遗传禀赋。
- 表现型:在特定的环境中具有一定基因型的个体遗传得以实现的程度。
- 选择性繁殖:对动物特性遗传的一种研究方法。
- 双生子研究:一种研究方法,用于探讨遗传和环境因素对个体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影响或作用。(心理学大辞典 P1175)
第四章 心理的环境基础
第一节 环境的内容
一、什么是环境
- 环境:与有机体发生联系的外部世界。
- 自然环境:环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
- 社会环境:人类生存及活动范围内的社会物质、精神条件的总和。
- 物理环境:除包括自然环境诸因素外,还包括人为的物理环境因素。
- 心理环境:人与人,人与物相互作用时所形成的环境。
- 情景:指一定场合下能被个体感知到的那一部分环境。
三、心理学家关于环境的理论
- 地理环境:显示的环境。
- 行为环境:个人意想中的环境。
- 生态系统理论:心理学发展环境理论,认为环境是由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大系统四个由近及远的子系统组成的一个有层次序列的系统。(心理学大辞典 P1112)
第二节 自然环境
一、空气质量
- 空气污染综合征:受到长期的空气污染导致的症状,出现头疼、疲劳、失眠、消沉等症状。
二、噪声
- 噪声:一种非周期性的、无组织的、不定型的听觉刺激。
三、社会密度与拥挤
- 社会密度:一个给定的空间里所拥有的人数。
- 拥挤:一种感到空间不够大的主观感受。
第三节 社会环境
一、文化传统
- 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分。
- 狭义的文化:观念形态的文化,仅限于意识形态。
- 广义的文化:人类社会的全部遗产,囊括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
- 亚文化:在社会的某一群体中形成一种既包括民族的一些主文化特征,也包括某些独特的文化特征的生活方式的这种群体文化。
第四节 社会影响
- 社会影响:运用个人或团体的社会力量在特定的方向上改变他人的观念和行为的过程。
一、从众与服从
- 从众:个人的观念和行为由于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而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倾向。
- 服从:个体在他人的直接命令下而做出某种行为的倾向。
专栏4-3
- 角色<社会角色>:期望与个人的、训练个人的并鼓励他在一定社会情况中去完成某种权利、义务和责任的任何行为模式。
第五章 毕生心理发展
- 毕生发展: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开始,逐渐发育、成熟直至死亡,整个生命全程的与年龄有关的那些变化过程。
第一节 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
一、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 反应的交互作用:面对环境刺激,不同遗传基因的个体会以不同的方式来对其做出反应。
- 唤起的交互作用:个体的行为特征会招致人们对其的不同反应。
- 超前的交互作用:个体主动选择和创造他们所喜欢的环境,这些环境反过来又进一步作用于个体。
二、发展的连续性与变化性
- 发展的连续性:个体特征不因年龄增长而发生改变。
- 转折点: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在几种途径中做出选择,从而导致个体生活环境的根本性变化。
三、发展中的个别差异
- 年龄特征:人类生理心理发展在各年龄阶段中大多数个体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特征。
- 个别差异:受遗传基因与环境的不同影响,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各不相同的现象。
四、心理发展的研究设计
- 横断研究:在同一时间内或较短时间内对某一个年龄或某几个年龄层次的个体或个体群组的发展水平进行观测与研究,并加以比较的一种研究设计。
- 纵向研究:对某一特定个体或某一组特定的个体随着其年龄的增长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系统地进行反复观测,从而取得连续性的发展资料。
第二节 孕期与婴儿期
二、婴儿期的发展
- 依恋:婴儿依附于养育者的一种社会情绪性联系。
第三节 幼儿期与儿童期
一、认知发展
- 图式:个体灌注经验的心理模具。
- 同化:个体用现有的图式去理解事物。
- 顺应:使图式适应新经历的特殊性。
- 感觉运动阶段:0~2岁,指婴儿只能通过“这里”与“现在”来理解这个世界,只有那些能感觉和接触到的东西才是真实的。
- 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一阶段儿童依靠的更多是感觉而不是逻辑。同时还表现为,总是从自己的观点看世界,不能从别人的观点直觉事务,称为自我中心主义。
-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能依据具体事例进行推理思考,不会只依据表面现象,而是更有逻辑地进行思考,有了守恒的观念。
-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儿童能运用抽象的、符合形式逻辑的推理方式去思考问题。